但行 莫问前程

作者:孙浩宁

在大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后,坐在电脑前,回忆堆满书的桌面、略显模糊的黑板、还有那被磨得变形的粉笔,高三的一切仿佛又浮现在眼前。总在朋友圈里看到“想回高三歇歇”的感叹,现在的我,也开始怀念高三时虽然累但是单纯而充实的日子。

回想自己高三这一年的历程,删删减减,最终也就是一句话:但行,莫问前程。

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悲观,像是对未来没有什么期望,但在我看来,却是一种最为积极的心态。奋斗,只是一个历程;结果,其实难以预料。在高三数次惨不忍睹的模考之后,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。古人谈成功时讲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也间接地说明了所谓“成功”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。环境、机会,甚至所谓“人品”,都是决定“成功”与否的因素。有时候,这种看似麻木的前行方式却是一种最可持续的奋斗方式。当我背了上万字的作文素材依然被老师批为“没有亮点,中心模糊”时,当我刷了几百篇完形依然会错掉五个时,我真的怀疑过自己,也问过自己“怎么这么没用”,也在人后默默哭过,但正是这种“麻木”逼我坚持了下来。我还清楚地记得,在一次作文跑题之后,回到家,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,哭着抄完了需要抄的作文素材。我当时怎么想的,已经不再清晰,但我只知道,高考之后我留下了将近四万字的摘抄,抄满了一沓沓作文纸。

我在高考之后突然想明白了一句话:做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最好,因为最好只有一个。胡适之曾感喟:“哪管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。”斯言不谬,还记得那唯一一只爬出深坑的蛙吗?其成功的法门正在于它是个聋子,不会理会别人怎么样,只会走一步,再走一步。或许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“聋子态度”,抑或“盲人态度”,无需关注横向比较,只管在自己前行的路上越走越远。我们所最需要做的,也许正是修改自己对所谓“成功”的定义,成功是自己和自己的“比较优势”(这里是个引申义),而不是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优势。如果只狭隘地把成功定义为“我比别人强”的话,那么,我们的目光难免会放在别人身上而忽视了自己脚下的路,或是遭受挫折之后自觉“成功”难以实现而就此沉沦。当然,我不是鼓吹“竞争有害论”,良性竞争当然是好的,因为它助你进步,两人骈行而行之愈远;但当只把竞争的目的预设为“超过对方”时,就难免有了些恶性竞争的意味。

很多人看到了优秀考生的所谓“风光”, 臆想着各种轻松拿到高分的传奇故事,但是,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高三一年会经历什么。我曾长期沉沦过,考过自己都不敢想的低分,看着自己惨不忍睹的排名,我也曾质疑过努力的意义,也质问过世界为何对我如此不公,让我感叹“努力”之后却没有效果。但在高三下半学期我突然明白,这些所谓的愤慨、牢骚、怀疑,其实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,是没有意义的闲人的呓语,我真正要做的,只有按部就班地,一步一步走下去。

早上,背生物;中午,英语完形;晚饭后,论述类文本……高三的三百六十五天就这样被我“浑浑噩噩”地度过,每天过着“缺乏趣味”的生活,为着自己的进步和失误或开心或愤怒。渐渐地,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平和,不再为了一次考试而过分紧张,不再让自己前一科考试的状态影响下一科,开始在出分之后不再耗费精力于怨天尤人而是继续自己的计划。我发现,自己开始习惯这种生活,开始用平常心面对每一次考试、每一道题—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。我的成绩开始稳定,低级错误越来越少。我明白:我的路子没错。

高考之前,家长跟我说:“放平心态,不要想结果。”在走向考场的路上,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:“尽人事,听天命。”什么是“人事”?人事就是我能把握的。我做了充分的复习,我把生物书从头到尾背了四遍,我刷了无数套试卷,我抄了四万字的作文,我记下了几千个成语。这些东西是我能做的,并且只要努力就能做得比原来更好。什么是“天命”?天命是我所不能掌控的。我能否保证导数大题有思路?我能否保证物理的计算不会超纲?更重要的,我能否保证我能在河北省排到什么名次?都不能。这些东西取决于别人:出题老师、判卷老师,还有和我同时做一套卷子的四十九万考生。那么我应该做什么?做好我能做的一切,而后平静地接受一切结果。

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:“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”我把这句话写在了中考和高考冲刺的横幅上——这或许是一种迷信吧。我们只要做那个“有志者”“苦心人”,把剩下的留给“天”,但是,这前提是,我们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。“吉人自有天相”,但是“天相”的前提条件是“吉人”,个中意味又有几人知晓?

其实在我看来,高考更多的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,磨炼意志、磨去童稚、磨平心态。西方人讲凤凰五百年一次涅槃,在烈火中重生,或许可以把高三看作是一次涅槃的过程。既然高考这种被考生看作是“烈焰”的东西就在眼前,为何不纵身跃入,实现自我的再塑?感受那种心无杂念的纯净,感受那种无畏向前的简约,感受那种不断超越的充实。高考本身的意义,早已超出了一次选拔性的考试,它用一次巨大的挑战,给人以“生命的刀锋体验”的过程。在高考之前我或许是有些厌恶高考的,因为它给了我如此大的压力,甚至“扭曲”了我的生活,但是现在在大学里回看高考,我却有了一种亲切和感激。备战高考让我真正学会了心无旁骛,学会了洒脱看待,学会了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学会了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。也许,“超越自我”才是高考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:当我为了一个小知识点刷一页页的习题,当我一次又一次翻开那本被看过数遍的生物书,当我每次考试之后收拾心情整理错题,我明白我这样是为了什么——遇见更好的自己。每个人经历过高三都会有质的改变,每个人在历练中都能达到自我的突破,至于结果,只是一种“水到渠成”的顺其自然。

我希望每一个正在经历高考的人都能有一点我所谓的“麻木”和“莽”,认准一个方向之后就一头扎进去,只管向前,不顾一切。和别人去比是浪费自己的时间,为了所谓“排名”而郁郁不乐是弱者的表现。真正的强者,只会忘掉曾经的成功和失败,头也不回地向前,正如金庸先生在《倚天屠龙记》里九阳真经的口诀:“他强由他强,清风拂山岗;他横由他横,明月照大江。”

未来是个多变量函数,成就和努力也很难是线性关系,这就决定了我们难以预测世俗意义上的“成功”。但我们可以追求自我实现的“成功”—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的我好了一点?我是不是攻克了一道难题?我是不是记住了生物书上一个边角知识点?我是不是比昨天少犯了低级错误?我认为,真正有效的目标,不是考到年级多少名次,而是“我这次要不犯低级错误”“我这次默写要不出错”,直接着眼于自我提升的追求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做到“不为名次遮望眼”,真正达成自我提升的目的。

希望大家能记住这样一个观点:不要认为高三很苦,要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与过程。这或许有点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,但当你能做到高屋建瓴地看高三的时候,你或许就能不纠结于一两次的得失,而能做到心无旁骛一路向前,而最终的结果也将会告诉你,你的选择是多么正确。

“山云作幕,攀岸观火,心之所向,无问西东”,这话我在高三的时候常常想起,谨与诸位共勉。但行,莫问前程;奋斗,无问西东。

最后修改:2019 年 07 月 22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